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系列二第五講 講座報導

講者|吳威達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主任秘書 楊從貴 友善大地有機聯盟營運長

撰文|劉芳如 真理大學生態觀光經營學系 研究助理

在綠色城市系列二講座第五講中,吳威達主秘說明的農業局低碳策略,鎖定有機濕地兩個區塊,今日主要分享低碳措施中「有機農業倍增計畫」即有機農業的推動,同時也邀請在地從事生態農業生產的楊從貴營運長分享經營生態農業的概況以及心路歷程。若以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作為減碳的措施,有機耕種與碳兩者必須發生連結,講座的開始,楊從貴先生說明了「生態農業。生機無限」與「低碳」及「綠色城市」的關係,根據美國羅德爾協會(US-based Rodale Institute) 進行最久的有機農耕研究發現:有機土壤管理不僅減少石化燃料用量,同時也可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把在空氣中的碳,貯存在土壤中。該協會的科學家估計,若有機耕種如種植覆蓋作物、堆肥和輪作,在地球上35億英畝的可耕地上施作,則能吸收將近40%的二氧化碳排量,也因此有機農業或許能成為減碳的契機。

台南為一農業縣,與水息息相關,台南享有水與綠的地形地貌,有著重要的水源及灌溉系統,如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濕地水田,楊營運長提到官田地區,官田即觀田,以水田及菱角田為主要地景,在農業上,人與環境的關係,除了上述的地貌外,還有時序這重要的一環。有機的耕種中,重視作物生長的時序,「夏季菱角冬稻田」,作物的種植是與節氣相配合的。另一方面,濕地,是生命之泉,在水田中有許多形形色色的生物,然而濕地作物,如菱角的種植,面臨病、蟲、螺及雜草威脅,為降底這些危害以換取作物收成,農民使用了各式的藥劑,藥劑除了使所謂的害蟲或雜草消失外,也影響到環境中的其他生物,例如生活在菱角田的水雉等,同時,這樣的化學藥劑使用往往也會影響到人類。楊營運長最後提到有機農業會不會是低碳城市的可能或許需進一步的確認,但有機農業是增糧、物種保育的途徑,雖不確定跟減碳有沒有關係,但肯定跟我們人類福祉很有關係。營運長也說出有機農夫共同的心內話,「這樣的日子雖然辛苦,但可以把青春奉獻在利他的事情上,我們的心靈是富裕的」,如果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都有這樣的綠色態度,或許的居住環境將更接近綠色城市或低碳城市。

在楊營運長分享結束後,由吳主秘介紹全國第一個由政府成立的有機專區-太康有機農業專區,此有機農業專區位於柳營太康綠色隧道旁的,總面積45公頃,規劃30個出租區塊,承租面積共38公頃,此外專區內亦規劃了2個市民農園區塊,提供民眾採果體驗及有機栽培耕種實際體驗,並且提供有機肥製作以及生態解說定舉辦有機農夫市集活動。未來,營運中心委外後將辦理有機農業推廣及展售,冀成為生態、教育、觀光休閒示範專區,並希望透過自行車專用道結合鄰近景點,串連成適合全家出遊的觀光路線。

在「有機農業倍增計畫」中,農業局希望能將「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經驗複製至台南市的各區,在未來「大洲有機農場」,將複製「太康」的營運經驗。「大洲有機農場」,佔地15公頃,就坐落於新市、安定區交接處,是大台南在溪南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基地,目前正進行用地取得等前置作業,預計101年初完工。未來土地利用,預計約2.6公頃將規劃為「市民農園」,提供市民親身體驗有機種植,另外也規劃有12個區塊,每個區塊0.5公頃,將開放邀請有志從事有機農業業者進駐,共同推廣有機農業生產。

最後,吳主秘也談到有機農業的挫折,在有機農業的推動上,資源複製容易,但供給需求上的差異往往導致失敗,有需求才能創造供給,因此在有機農業上通路為主要的問題。現場民眾提問時,亦提到是否有機會擴大有機作物的栽種以降低價位,或在通路上是否有機會與量販店合作,固定提供有機食材?這部分楊營運長則說明,有機的耕種,非面積擴大則成本就降低,面積越大則有越多人栽在有機農業上,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農產品合理的價格在哪裡?」以及「從新思考人與食物的感情連結」如何教育民眾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若有共識之後,有機的耕作才會長遠。

[簡報下載]

[補充與延伸思考]

  1. 臺南市政府農業局低碳措施:(1)有機農業倍增計畫,(2)推廣稻草再利用處理,(3)環境綠化-社區植樹綠美化,(4)推廣太陽能光電帶動養殖水車及投餌機,(5)推行畜牧場(養豬、牛場)沼氣發電及沼氣利用,(6)逐年汰換損壞之燈具,改裝較低耗電LED燈具。
  2. 在地力被過度耗損,環境污染愈來愈嚴重,人類健康面臨強烈威脅之際,發展有機農業是未來趨勢,不僅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更是對生態的關懷,市府擘畫大台南遠景,十大旗艦計畫中「新農業.新農村.新農人」之農業政策,就將發展有機農業列為其中重點,希望在短、中期時間內,藉由市府擴增有機農業專區、結合民間建立集體產銷平台等方式,讓大台南有機農業無論在面積、產量、產值都能迅速倍增,除提高傳統農業之附加價值外,更希望以此許市民一個健康樂活的生活環境。
  3. 傳統慣行農法,往往在農耕上投入大量的資源,過量施用的氮肥會逸散出溫室氣體如CH4 N2O,並且在密集機械耕作中造成能源消耗。有機農業則減少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且有機耕作投入大量有機堆肥,改善土壤品質,促進作物生長,而透過根部碳素釋入亦增加耕地土壤有機碳,可有效的將碳固定於土壤中。
  4. 土壤有機碳庫(soil organic carbon pool)所代表的是土壤有機碳的含量或儲存量,對生物圈而言扮演重要角色,與土壤許多物理、化學與生物性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般而言,作物透過光合作用將大氣CO2 固定於植株內,經呼吸作用將固定下來的碳再轉化成CO2 回歸到大氣;而植物自身的代謝與分配,配合生長所需,會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送到各個組織與器官,做進一步代謝或儲存。在這過程中部分代謝物會透過揮發、淋洗等作用,釋出、回歸至生長環境。而土壤有機碳庫會受作物生長特性以及作物因應外在因素的變化如不同耕作制度(輪作、連作)及肥料用量與肥料種類等肥培管理而有差異。
  5. 講座中,主持人林朝成校長也談到社區(在地)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 CSA),在地支持型農業的主要概念是人們平常生活中的食材為大部分人自己種植作物或是從鄰近的農村採買食物。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能降低食物的里程並創造生活文化。
  6. 食物里程(food mile):食物由生產端送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的運輸距離。
  7. 1111日全國有機農業日的誕生,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於2009年召集全國有機各界討論而訂立。2009年,適逢實施「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也進行了英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二十多個國家有機農產品驗證同等性的評估審查,並推動「新農業運動」:「發展有機農業,推動健康飲食」、擴增有機耕種面積。為紀念台灣推動有機農業重要的里程碑,特訂2009年為台灣有機農業元年,1111日為全國有機農業日,以宣揚台灣發展有機農業的決心,並喚起民眾對於有機農業的重視。以新北市為例,明年九月三日起,將推動國小學童每周~一有機餐,使用在地食材。
  8. 有機食物在台灣是否為食物里程最短者?
  9. 農業推向商品機制進行是否合宜?

[延伸閱讀]

  1. 什麼是社區支持型農業(CSA) http://www.hopemarket.com.tw/?p=4144 http://www.dfun.com.tw/?tag=%E7%A4%BE%E5%8D%80%E6%94%AF%E6%8C%81%E5%9E%8B%E8%BE%B2%E6%A5%AD
  2. 環保署綠色生活網_食材選擇。食物里程http://ecolife.epa.gov.tw/Cooler/project/Vegetable/vegetables_02_1.aspx
  3. 從校園營養午餐—建構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深層價值www.encounter.org.tw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9/2(五)講座預告

綠色城市講座 系列二
政府部門對話-如何創造出低碳城市新思維與城市創能

時間|9/2()PM:14:00~16:00
講題|臺南市高效低碳運輸服務計畫
講者|魏健宏 (臺南市交通局局長)


經歷|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暨電信管理研究所 系主任兼所長(2006.8~2009.7)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暨電信管理研究所 副教授(1993.8~2001.7)

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 交通工程師/運輸規劃師(1986.7~1989.8)


學歷|

Fulbright Foundation訪問學者,Institute for Transportation,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1998.8~1999.7)

美國馬里蘭大學運輸工程博士(1993)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碩士(1984)

交通大學運輸工程與管理系學士(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