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系列一 第七講

綠色不列顛:從花園城市到永續鄰里

講師|謝統勝 中原大學建築系 專任助理教授

撰文|吳彥然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博士生

歷史是許多學科的一面鏡,而謝統勝教授的演講即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印照出英國都市/社區鄰里的發展脈絡。

近年英國人重視「永續社區」的概念,因為他們認為推廣永續鄰里,才是救國之本。「永續社區」概念源自於百年前的「花園城市」的概念,雖然100多年前的概念,在英國經過發酵以及改革,形成現在英國的發展永續社區/鄰里的重要核心。

謝教授從英國工業化的發展開始講起,當時由於工業發展,人口集中到都市,都市的人口擁擠,造成嚴重的公共問題,為了工業發展,幾乎沒有生活品質。1850年時,英國產生了藝術與工業運動,莫理斯先生提出在工業產品中加入藝術、美學或傳統工藝的價值。1850-1900年維多利亞時期,當時英國人覺得生活缺乏工業是罪惡的,因為工業可以大量製造,用比較合理的價格讓民眾購買。但是工業缺乏藝術,那就是蠻橫的。

英國的發展時期可分為三個時期,老英格蘭、工業時期、新英格蘭。從古到今,英國無論在建築、設計、或社區營造上,都是追求老英格蘭時期的價值,英國人現在講的「永續生活」,說穿了就是希望回到農業時期某方面的美好。而英國的在設計上主要有兩個元素:其一為懷舊印象,英國的房子設計內部現代化,但是外觀環境要回復到老英格蘭時期的樣子,英國人非常堅持。若英國把風力發電機放在正確的位置,可以增加兩倍的發電,但是英國人不願意,原因是英國對視覺景觀的重視,對歐洲人亦相同重要。跟台灣有很大的對比,因為台灣在蓋建築時,不管旁邊的周圍環境。德國在蓋房子時,會注意會不會影響到隔壁的採光與通風,更會考量建築會否影響城市的風場,或是建築會否影響城市的天際線。第二個元素為鄉村風格:類似花園的概念,如1970s所興盛的新風土主義,便是把老東西用新的手法翻新,變成有商業價值的東西。

花園城市

「花園城市」的概念是由霍華德爵士所提倡,他對於很多社會狀況很瞭解,發現很多政治問題還有社會問題需要改革,工業革命對於英國造成很大的傷害,引發他的自省。霍華德爵士從「城鎮」出發,從鄰里鄉鎮一直拓展到國家的概念。所謂「花園城市」即結合鄉村與城市的優點,打造出一個混合體。例如沙特爾的紡織聚落,即是由企業家所打造適合勞工所生活的優良居住環境,也因為其人道精神的設計,紡織聚落輩列為世界重要遺產。

在霍華德爵士落實「花園城市」的概念,有三個主要的案例:

一、 London的雷瑟沃斯( letchworth,1903)

Letchworth為第一個落實花園城市理念的鄉鎮,建築在風土(因應地區風格而產生的意象)樣式,在農村生活中有都市的便利性。在當時資訊不發達的時代,風土建築能反應當時在地的文化與風格,而設計者保留城市的軸線、紋理,因此保留下舊城鎮的精神。除次之外,letchworth交通系統設計順應地形地勢,

堅持保留原有植物,同時進行城市機能混合的設計:住宅、商業、工業區能夠適當的混合在一起(在當時一個非常前衛的概念)。

謝教授強調,一個城市的區域越分明,居民會花太多時間在交通通勤上面,所需的公共建設就會更多,就會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在台灣,很多人認為區域的混合不好,但謝教授認為一個城市要節能減碳,必須要有適當的區域混合,人

跟人之間的距離也會應此拉近,而由於台灣都市區域規劃的不完善,因而造成都市混亂且不適合人居的問題。美國有一個針對城市分區的研究,發現分區過於明確的國家,通常人民之間的關係都不好,雖然居民都住在住宅區中,但耗費太多時間在通勤上,而沒時間與周遭鄰居有交流,所以現在美國政府已經開始在檢討這樣的分區規劃。

二、 Letchworth

Letchworth市的都市設計上,城市中心為行政與商業區;第二圈為住宅區;第三圈為工業區,雖然「花園城市」之概念反對工業,但為了人民的安居樂業和穩定的工作,所以還是設置工業區,從中我們即可發現英國人務實落實理念的作法。而城市的最外圍則為農業區,可以提供城市所需的食物供給,且所有區域都有林蔭大道做連結。

三、Hampstead garden suburb,1907

Hampstead garden suburb為霍華德爵士後期的都市設計作品,為了讓都市有便利性,與外界也能有所聯繫,因此發展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是城市基地地點的選擇一定要有地鐵與火車,才能連結鄉鎮社區,且能於其他城市相連節。

總結以上三個案例,謝教授認為「花園城市」的概念成功的原因有以下五點:

1. 對於土地的使用是有節制的,是真實的相貌而非表象的樣貌。英國推動「棕地再生」的概念,所謂「棕地再生」即為工業或是破敗的舊城區或被污染的河岸地,作為都市開發的區域,而絕不使用農地或綠地做開發。但是在台灣,都直接從舊有的農地開始徵收開發。現階段我們面臨的除了能源危機之外,就是糧食危機,目前台灣糧食供給率不足,卻又大量開發農地,城市無限的擴張,若這樣的發展狀況繼續下去,太多農地變成重劃區,是台灣的嚴重危機。

2. 跟環境是融合的,注重環境與地形紋理,對於植栽也都採取原地保留的態度,管理跟組織非常良好,凝聚社區的共識。

3. 雖然花園城市反城市生活,但是不否認城市生活的優點,把都市與鄉村的優點作融合,混合的概念讓生活可以自給自足,減少通勤時間,增加居民交流的機會。

4. 人道主義作為都市設計的概念,使居民住在城市裡面感到舒適,而非純粹從機能上去考量,是以人為基礎去設計考量,對於環境相當敏感,注重並堅持人的居住的舒適。

5. 以當代的眼光來看,為永續城市的典型

現代主義的引入與瓦解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花園城市」的理念傳播到美國與德國的城市中,但英國面對經濟與社會的壓力,無法繼續發展花園城市。此時,而現代主義(簡單設計無裝飾)引入英國社會,但這種思潮遭受批評,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當地風格的加入。

英國於1933年成立「現代建築研究社」,探討建築跟常民的關係,討論現代主義建築,以及如何做一個現代的人,新的建築如何使現代人來做使用。1951年英國嘉年華,為一個現代主義的博覽會,宣告英國要往現代化邁進,同時也給戰後的英國一個鼓勵。

然而,現代主義建築符合戰後的生活需求,但在經濟社會逐漸穩定之後,英國人開始對於現代主義作反思,他們認為現代主義建築無法缺乏傳統鄉村的風格,而且犯罪大都出現在集合住宅之中,形成治安的死角。現代主義建築無法實現人們對於鄉村生活的渴望,因此持續的被拆除,而英國人對於環境的敏感與傳統鄉村的憧憬,造成現代主義的失敗。且經過1970s,女性主義抬頭,社會運動也開始興起,且開放殖民地居民移民英國,社會形態逐漸改變,對於傳統價值有研究的打擊。

後現代與折衷主義

1970s石油危機後,人們開始體悟到能源是會耗盡的,西方人開始思考環境永續的問題。而在1970s1990s間,後現代與折衷主義逐漸發展,這種概念認為科技可以為都市設計與都市問題找到解方,用有限的資源,節省材料,運用科技為基本概念。

謝教授特別介紹英國科技派建築大師,他認為建築是一個社會藝術,可以讓環境更美好,而良好的都市環境,是公民社會的最根本的催化劑。理查羅傑斯所設計的以機械與高科技著稱(建築結構管線都是外露),但皆是以「人道主義」的方式來設計。

理查羅傑斯開始擔任1997年「都市改革組織」 (Urban Task Force)的主席,他希望利用政治的力量來做都市的改革。他認為都市更新的視野必須耕植於優秀的設計,符合美學的標準是最基本的,同時也要顧及社會福祉與環境的大原則,而這種想法這已經跨越到永續的層面。雖然理查羅傑斯專業是綠建築,但他認為一棟完善的綠建築對於都市並沒有太大幫助,一定要擴及到社區與鄰里層面。一個好的永續的城市,必須考量到經濟的發展,也要考慮到法規政策的整體架構。他在《迎向城市復興》一書中,認為要提倡優先利用以往的工業用地,或閒置類敗的都市用地(棕地brownfiled)作開發。

UTF所定義的永續城市有以下幾點特色:尺度合宜且緊湊;多中心的;居住與工作機能混合;社會階層混合(因為目前族群太複雜);絡連結良好(道路系統、公共運輸);設計良好;對環境負責。

永續發展

緊接著,謝教授與我們分享「永續發展」的概念,「永續發展」分成三大層面:環境的永續、經濟的永續、社會的永續。現在的綠建築,注重的還是環境的永續,謝教授認為這充其量只能叫做綠建築,還不夠資格叫做永續建築,因為沒有考慮到社會與經濟的永續。而永續發展的層次,從「能源」、「環境」、「生態」,一直到「永續的社會」都需要考慮到,英國的作法是把重點放在社區營造上面,往往花了三五年的時間來對話與討論,先達成社區的共識,在去發展社區。

面對當前的挑戰,謝教授認為「永續發展」有其必要性,而當前的挑戰有:

全球氣候變遷、都市化的問題、經濟發展的迷思、全球化、生活品質的降低等挑戰。其中,全球化造成地方獨特感的消失,現代人為何要從事社區工作?謝教授認為這因為要發現自己是誰?謝教授問到,想到台灣你想到什麼?想到台南的特色在哪邊?台南的某一個社區的特色又在哪邊?這就是社區發展的精神。若擴及到國家的層級上,國家要持續下去,要知道自己的特色在哪裡,要不然會被同化。

永續城市/鄰里社區

謝統勝教授詢問現場與會民眾「什麼是一個好的城市?」,現場聽眾的回答有防災、人文性、生活的結構且看的到天空、居民對於城市有認同、跟著城市一起成長,有活力且多元化,且具有良好的系統、可負擔的住宅….等。接著,謝教授歸納了以下幾項永續城市的特點:高品質的空氣,乾淨的水與食物;規劃設計良好,管理完善;高品質的公共空間與可負擔的住宅;多元文化與高品質的教育環境(除了學校教育外,成人教育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方便、高效率、低環境負擔的交通系統;高就業率、機會平等、福祉共享;人民有充分表達意見,完全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與義務(目前台灣老一輩人的對於表達意見仍有顧忌,尚未到達一個充分表達的公民社會);良好的醫療照顧等。

延續著永續城市的特點,謝教授介紹永續鄰里/社區的構成要素:

1. 愉悅的、健康的、舒適的

2. 擁有地方感與識別上的獨特性

3. 擁有都會生活的便利性

4. 在道德上與實際層面上維持既有的生活品質(現在最難做到的一點)

5. 感性詩意的建築設計,達到美學的價值

6. 同時兼顧社會價值、環境價值、經濟價值

7. 食物、水、能源自己自自足

8. 安居樂業、世代繁衍

9. 高就業率與高品質服務

10. 能夠自行處理廢棄物

雖然台灣目前的發展越來越朝向過度工業化所造成的危機,但其實台灣的發展脈絡與英國相當類似,我們可以學習英國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從中吸取其方法,並順應台灣當地的民情,轉變成屬於我們台灣的特色,而都市與社區的更新是一條長路,但現在就要開始作,謝教授覺得不要過於悲觀的看待台灣的都市發展。他強調都市更新與社區發展,需要居民長期的對話並凝聚共識,在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凝聚出強大的民間力量,使的政府能夠重視,投入更多公部門資源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