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補充資料(一) 全球暖化議題

2009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

[會議介紹](請按此連結)

[議題手冊](請按此下載):這本手冊主要分為四大部分。

  1. 第一部份:主要介紹全球暖化的概要以及其所造成的後果。文章中將說明全球暖化的成因,以及對於當前與未來的影響和風險為何?何謂氣候變遷?是人為的嗎?何謂溫室效應?在不同地區所造成的影響為何?萬一人類無法控制時又會如何?
  2. 第二部份:介紹國際氣候協議及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的議程。各國之義務為何?哪些長期願景及目標已被提出?對於阻止氣候變遷有多麼急切?對關於達成新的氣候協議又是如何迫切呢?
  3. 第三部份:介紹如何處理溫室氣體的排放。溫室氣體排放究竟要減量多少?減量時程為何?各國願意如何應對?哪些減碳目標已經被提出了?工業化及發展中國家又該如何分享其努力的成果?減緩全球暖化又有什麼方式?其成本和效益又是如何?
  4. 第四部份:討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調適的財務和資金。應該提高化石燃料的價格嗎?在調適氣候變遷及綠色科技的技術移轉又需要什麼?技術移轉的資金從哪來?財務又該如何管理呢?

[成果報告](請按此下載)

以上資料由此計畫主持人林子倫(國立臺灣大學政治所助理教授)提供,可至http:// www.d4.org.tw了解更多相關資訊。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系列一第二講 講座報導

農學都會與西雅圖經驗


講者|張聖琳(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撰文|吳彥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

五都合併升格後,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成為都市與鄉村並存的都會區,都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亦成為地方政府施政上的主要思維。然而,綠色經濟為發展低碳城市的重要面向,綠色生活更是一個低碳城市居民所需具備的基本生活態度,但在都市化的發展下,眾多的都市更新計畫與交通規劃,使得大量的農業用地逐漸消失,並造成生態的嚴重破壞,如此發展之下,實與低碳城市的概念背道而馳。

從糧食問題的面向來看,全球在2008年發生糧價危機後,各國政府無不開始思考糧食供給的重要性,尤其是糧食自給率的提升,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問題。根據農委會的統計,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逐漸下,降至今為32%,政府希望能在2020年達成40%的目標,但卻未見政府有相關配套措施。在此情況下,選用在地食材與自耕作物的作法,除了成為解決糧食問題的方式之一,透過減少糧食運送過程所消耗的能源,更能達成減碳的重要目標。

張聖琳教授旅居美國近二十年,她觀察到,既使在美國工商業最發達的都會城市,居民越希望有農業在都市裡,讓農業生產、綠生態一同與都會共同成長。因此,在本次的講座當中,張教授以「農學都會與西雅圖經驗」為題,分享國內外城市中,社區農業的發展案例。張教授指出,無論從引導世界流行文化的紐約市,到工業蓬勃發展的其他都會區,居民們都熱衷於在生活周遭進行耕種。

張教授首先介紹「花園城市」(Garden City)的概念,「花園城市」是在19世紀時由霍華德先生所提出,他認為相對於超級城市(Mega City)發展工商業的規劃思維,花園城市則是在都會周邊發展綠帶的地景,將人類社區包圍於自然或人工綠化的區域之中,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的比例的一種城市規劃方式。

在社區的生活中,不難發現有許多閒置的空間可以利用,若社區有開放的耕作的空間,將影響一個社區生活永續的機制。在美國,社會住宅的設置與規劃,往往編有可耕地之設計,以作為「社區菜圃」之用。透過社區居民在社區菜圃的耕作,社區得以推動堆肥、有機栽植、灌溉系統、課程推廣、藝術置入的發展。而「社區菜圃」不但結合了生活與農業,透過多元移民共同耕作的過程,「社區菜圃」更成為多元文化交換的空間。柏克萊大學的Laura J. Lawson教授在西雅圖的案例當中,深入探討了失學少年藉由進入社區菜圃的工作,逐漸累積工作生產寄託的方向,使其能夠正常的融入社會生活當中,「社區菜圃」發揮了連結社區社福機制的重要功能。

西雅圖從70年代開始發展農學城市,迄今已有40年之歷史,而從核心都會區人口的計算上,西雅圖與台南市的人口數相當,因此,西雅圖的經驗可作為台南市發展綠色城市的參考。「P-patch社區計畫」(p-patch community program)以城市為整個規模的社區菜圃系統,目前有75個菜圃,菜圃大小可供7~300個家庭一起耕種,菜圃使用採登記制,最熱門的耕地甚至要等待五年的時間。透過社區參與的過程,讓景觀設計師的規劃與設計,以及「社區計畫基金」(Matching fund for community program)媒合,結合「食物銀行」(Food bank)的交換機制,解決了老人化與社區低收入戶的經濟問題。

桃園龜山國中陽台菜圃、台北木柵一壽橋旁畸零地菜圃,以及台北羅斯福路鑰匙孔菜圃,以及日安三城活動等,皆為台灣在社區菜圃發展的個案。然而,目前台灣在社區菜圃的發展,在土地使用與建築法規等面向上,與現行政策有其爭議與討論之處。但「新鄉村與市民農業」的概念,已逐漸成為低碳城市的一個重要發展脈絡,「游擊園圃」guerrilla gardening)、「卡車農園(Truck Farm)、「農學市集」與「社區支持型農業」等創新思維與作法的出現,結合生產、生態、生活的運作,使得農業在都市化發展的潮流中,產生新的可能。張教授認為,唯有積極並持續推動這些概念與行動,以及鼓勵社區居民的親力實踐,才使得熱情轉化為公共行動,並激發更多新的可能性。

從本次的講座當中,我們體認到,低碳城市的建立與推廣,除了政府單位的政策措施外,社區民眾亦可從生活型態來盡一份心力。當西雅圖居民熱衷於耕植蔬菜與養雞的同時,身為台南市市民,我們該如何思維「進步的生活」?而我們與生活、食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與其寄望政府能在低碳政策上有所為的同時,何不親身力行,從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做起,親手摘植各種蔬菜,從耕種體驗綠色生活的樂趣,真正的去實踐低碳生活的理想目標,誠如張教授在演講所言:「你今天菜了嘛?」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