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系列一第四講 講座報導

荷蘭低碳城市

講者|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撰文|陳亮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在一般人腦海中,一提到荷蘭,除了聯想到一個充滿風車、鬱金香、運河和木鞋的美麗國度以外,或許也會想到那句表示結帳時各付各的英文俚語:Go Dutch!暨美國西雅圖、德國與日本低碳城市的分享後,本次的綠色城市講座,邀請到曾赴荷蘭臺夫特(Delft)留學並取得博士學位的淡江大學建築學系鄭晃二教授,以「荷蘭人為什麼這麼省?」為主題,分享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條件,造就出荷蘭人節省和低碳的生活態度。

荷蘭,在英語的正式國名為「尼德蘭王國」(The Netherlands)。由「nether」和「land」可知,尼德蘭是一片「低地」的意思。至於眾人熟悉的荷蘭(Holland),則是早先尼德蘭王國中最大的一省,如今也為國際上慣用的稱呼。從13世紀便開始填海造陸的荷蘭,在面積四萬一千餘平方公里的國土中,有一半以上的地方海拔高度不超過1公尺甚至低於海平面以下,當中又有大半土地為又濕又冷的窪地或沼澤。

鄭晃二教授提到,隨處可見的風車,正是荷蘭人用以抽水和排水的精心發明;水路發達並且交錯的運河,也是扮演導引和運輸功能不可或缺的功臣。惡劣的地理條件,加上冬季時間長、日照時間短的特性,使得荷蘭人格外珍惜和妥善運用大自然給予的資源。例如,各個家庭習慣開窗戶讓日光照入屋內以獲取光和熱,社區和房屋周遭也普遍設置集水池以發揮補充地下水與疏導運河的功能。用現代科技的眼光看來,這些作為便是運用了風能、水力、太陽能等資源。

於是,回應本次座談的主題:「荷蘭人為什麼這麼省?」,鄭晃二教授一語道破最核心的關鍵──因為「非省不可」。而且他也強調,荷蘭人的省,「是種生活態度,而不是生產技術」。換句話說,許多環保、低碳的行為並非來自於高超的現代科技或先進設備,而是得歸功於荷蘭人節儉甚至小氣的態度,以及學習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早在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過後,荷蘭人即已認識到,自然界資源(例如化石燃料)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也因此開始發展各類再生能源,轉向低碳的道路前進。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與海爭地的荷蘭人,數百年來持續地填海造陸、填築出土地,在上頭建造工廠、房屋,或是從事農業活動等等。不過,經歷過種種災害和環境、氣候變遷後,荷蘭人也逐漸意識到,擁有越多的土地未必代表一切。有時候,越多的土地,可能意味著消耗更多的資源和面對更多的災害罷了。因此,荷蘭人的思考態度,從原先的「土地越多,國家就越強」,逐漸轉變為「對待環境越友善,國家就越強」。例如,不再堅持將沼澤地改造成農業或工業用地,而是讓其保留更多自然原貌,繼續發揮涵養生命的功能。

除了外在環境與先天條件的因素,荷蘭人也擅長運用許多制度和規定的設計,來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進一步達到養成環保和低碳習慣的目的。除了專為腳踏車設置的自行車專用道與紅綠燈以外。鄭教授也舉出輕軌電車(Tram)的例子。在幾個有輕軌電車作為大眾交通工具的城市中,馬路的車道名義上是汽車與電車共用。不過,可想而知,馬路中央的電車軌道,以及行駛中的一列列電車,往往排擠到一般汽車行走的空間,對駕駛造成許多困擾和不便。久而久之,城市裡的居民,出門要不是搭電車或公車,要不就騎單車,汽車數量自然下降,也達到低碳的目的。


鹿特丹的自行車專用道(陳亮宇提供)



鄭教授分享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位於烏特列支(Utrecht)省的豪登(Houten)。據鄭教授的說法,豪登號稱是荷蘭「最省的城市」。由於特殊的道路規劃與設計,一般汽車只能在豪登市鎮的外環道路上行走,無法進入豪登市內。不過,若是改以騎自行車或步行的方式,則可在整個城鎮和巷道間任意穿梭。從輕軌電車和豪登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在荷蘭「刻意讓人覺得開車不方便」的制度設計下,居民不得不養成其他較低碳的交通生活習慣,車輛數目和開車通勤的人口也因此減少許多。鄭教授指出,由於台灣多雨且夏季易受到颱風影響,未必適合道路上方架設電纜線的輕軌電車。不過,像荷蘭透過制度與規定設計來改變人們行為態度的做法,卻相當值得我們學習。

延續這樣的理念,在提問與討論時間裡,鄭教授表示,若要打造台灣的低碳城市,學習荷蘭經驗應是不錯的策略之一。相較於完全依賴現代科技的產品(例如購買高效能的冷氣),透過設計一套制度或規定,來養成人們習慣(例如生活中最簡單的開窗戶或少騎摩托車)的方式,往往是最能徹底執行環保或減碳的行為。即便在施行初期會出現許多抱怨聲音,但久而久之「也會慢慢習慣的」。以及,透過鄰里社區民眾發揮彼此影響的力量,亦可將環保與低碳的生活形態散布給初來乍到的居民知曉。
阿姆斯特丹的馬車(陳亮宇提供)

當回應現場一位同學提出「綠建築」的問題時,鄭教授也提醒我們注意,台灣現行的「綠建築」,不等同所謂「對環境生態友善的建築」。此外,即便現行政府已逐漸公布各類環保標章或綠色認證指標,然而,這些「符合規則」的內容,也未必符合真正的「自然法則」。換句話說,當我們有了良好的低碳思維和環保意識時,如何讓她們落實在當前的政府政策、民間企業與社會實行當中,或許還要政府、業者與民間三方更多的配合才行。

【講座照片】





【延伸閱讀】
鄭晃二,2005,荷蘭:一個叫做風格的風格,一個看不見設計的設計。台北:田園城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