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系列二第一講 講座報導

講者│張皇珍 臺南市政府環保局局長
撰文呂家華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沒有市民,就沒有城市 沒有低碳生活的市民,就沒有低碳城市

一個低碳城市的創發,不僅是城市空間的改造,還包括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我們,對我們身處的「所在」,有沒有設想更深層的文化價值以及環境結構的反思。新營出生、新化長大在成大念書的臺南市政府環保局張皇珍局長如是說

在綠色城市講座系列二─第一講中,皇珍局長一開始先跟大家從大臺南的歷史聊起!這也是為什麼皇珍局長決定返鄉,將其最精華的公務生涯奉獻給她的家鄉。

首先,皇珍局長跟大家聊到低碳城市的指標,她說其實這些指標就是我們生活的一切,包括我們在使用水、油、電、垃圾、瓦斯時,都要能夠有節省的概念。因為,臺南市要變革成為低碳城市,改變的力量不只是在於市政府或是專業者,更大量地力量應是來自一般市民,也就是說改變的可能性是在於我們臺南市民的集體意識。

曾經風華、如今落寞的貴族當自強

皇珍局長也提到我們都朗朗上口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依序台南府城過去是繁榮之於臺北艋舺,為什麼臺南後來沒落、臺北卻發展起來了呢?皇珍局長告訴我們,西元1721年和1921年時,臺南和安南區其實先後都遭受到海嘯(可參閱臺灣及其臨近地區之海嘯台灣西南部海嘯警報系統建立之初始研究),雖然當時的魚塭都可以作為滯洪池,仍然使臺南遭受不小的傷害,改變了許多臺南的地貌以及使港口遭受破壞,很多海上貿易的進行就往北移。所以,皇珍局長提醒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臺灣、臺南是不會發生海嘯的!

不過,局長也提及臺南是整個臺灣歷史脈絡保存最完整之處。曾幾何時,臺南的政經地位是如此重要,我們應該要把握縣市升格之際,扣連我們臺南文化的卓越性,以及自然地貌因氣候等影響產生的多樣性,讓臺南市發展成低碳城市的過程,成為臺南市再生的契機。只是,臺南有六成的民眾仍是以騎機車作為交通工具,步行的人口數仍低於全國平均人口數(可參閱皇珍局長簡報第22),這是我們都必須相互鼓勵、改變自己生活型態的部分!

臺南市民的期待

出席的社大朋友也在最後語重心長的告訴皇珍局長,低碳城市最核心的關鍵,並不在於釐清定義、界定目標,或是描繪願景。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於現實的脈絡中,制定政策並實際的執行。如果,八月臺南市獲得低碳示範城市的財源補助,市民期待的仍是環保局如何具體落實政策並執行,使市民對臺南市的低碳政策是有感度的!畢竟,低碳不是抽象的想法,是一種設計的概念、是一種生活的型態,必須透過公共政策的設計,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許,就讓我們大家從增加臺南市步行人口的友善政策開始發揮創意吧!

[市民與局長的Q&A](請按此顯示)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